「聲臨其境:穿越時空的聲音劇場」是一檔約20-30分鐘的沉浸式廣播劇場,融合歷史知識與戲劇表現,帶來獨特的聲音旅程,讓每一集都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時空之旅。
延續DQ地球圖輯隊的精神,透過國際或歷史專家與編劇合作,改編地球上曾發生過的國際要聞,取材涵蓋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文化等,讓聽眾化身事件中的人物,從耳朵體驗一段地球上不該被遺忘的經歷、故事與歷史。
戴上耳機,聽眾即展開時空穿越旅程,循著聲音踏上旅程,在聆聽中進入劇中的時空與敘事者的心靈地景;透過精心製作的聲音設計,聽眾可化身不同時代和地點的角色,親身體驗角色們的生活,與劇中角色的外在、內在地景產生激盪共鳴。
越南女孩「小青」與哥哥阿保、爸爸明叔,一同搭上僅靠風力推進的帆船,從越南北岸的家鄉出發,一路隨著風浪、歷時數月,緩慢漂流至香港。這裡有著大批跟小青一家人一樣,在南北越統一後,陸續奔逃而出的難民;他們接受香港政府的檢疫、登記,並安排入住棄用的英國軍營臨時改造的收容所。
在這裡,小青遇見了來自越南南方的另一位少女「小春」和他的媽媽「阿芳」,並跟著他們一起生活、學著照顧自己,在物資匱乏、未來不明的狀況下,被迫長大。然而,北越與南越長年來的政治衝突和過往戰爭期間的分裂情緒,在如此緊密的難民營生活中,彷彿壓力鍋裡的一顆不定時炸彈,終於在「越南統一日」那天,變得一發不可收拾。
◎阿保
小青的哥哥,是個任勞任怨、性格溫和的少年。他的母親與大哥先逃出北越的家,暫時去了澳門;他期待能盡快與母親會合,也必須肩負照顧妹妹,看顧失控的爸爸的任務。
林書函 飾演
劇場、影視演員。2013年起持續活躍於劇場舞台,包括僻室《冥王星》、《我好揪節》;楊景翔演劇團《地球自衛隊》、《啊!前進吧,地球。》;果陀劇場《解憂雜貨店》。2020年首部主演電視電影作品《樂園》,入圍第55屆電視金鐘獎「迷你劇集/電視電影新進演員獎」。
◎阿芳
小春的媽媽,在逃出南越時腿腳受了傷,必須依賴女兒小春的照顧,偶爾也會做針線手工,以貼補家用。他與小春是主角小青在難民營的隔壁床鄰居。
鄭尹真 飾演
劇場工作者、窮劇場藝術總監。2007年,加入江之翠劇場攻南管樂與梨園科步。2014年,與高俊耀創立窮劇場,策劃主持「傳統的變生」系列工作坊。近年演出包括窮劇場《母親・李爾王》、《大世界娛樂場III:白日白晝》;江之翠劇場《朱文走鬼》;再拒劇團《說吧,香港》。
◎小春
來自南越的11歲少女,因為媽媽阿芳行動不便、爸爸又常出外工作,需要獨立擔起照顧母親、出外買菜的責任。他的生日正好是 4月30日越南統一日。
胖球 飾演
2013年生,本名陳寧樂。2015年開設「胖球人生」粉絲團,因翻唱〈我爸的筆〉、〈買你〉知名度大增,被封為華語樂壇中年紀最小的「療癒系歌手」,2019年推出首支單曲《假的假的》。近年積極參與戲劇演出,作品包括兒童情境喜劇《什麼都沒有的雜貨店》;全民大劇團《最後一封情書》。
◎明叔
小青與阿保的爸爸,是個講話口無遮攔、喝酒肆無忌憚,且不怎麼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父親。越南統一日那天,他蹺班不上工,找個藉口回營舍飲酒慶祝。
FA 飾演
資深劇場演員,有劇場長青樹之稱。1986年開始接觸劇場,1995年與魏瑛娟及王嘉明成立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,同時擔任演員及行政總監。演出作品跨足前衛劇場、商業劇場、舞蹈、美術、影像等領域。
◎移民官
越南收容營的官員,實際上應是負責管理越南難民的香港懲戒署員工。
許雲雲 飾演
配音員。早年曾為多部知名動畫擔任中文配音,代表角色包括《櫻桃小丸子》丸尾末男;《玩偶遊戲》羽山秋人、加村直澄;《中華一番》劉昂星(小當家)、《棋靈王》進藤光等。
◎阿雄
南越難民,由於營舍空間狹窄,他將自己的行李物品暫時堆放在空床上,與新來的明叔起了一些口角。
陳余寬 飾演
配音員。從事國語與閩南語戲劇、動畫及遊戲配音工作逾十年。代表角色包括《機動戰士鋼彈00》剎那·F·塞耶、《頭文字D Fifth Stage》高橋涼介、《蓋酷家庭》葛馬藍等。
◎黃叔
北越難民,與小青一家一起搭同一艘船來到香港,算是明叔的酒肉朋友之一。
魯文學 飾演
演員。早年曾在廣告業擔任創意執導,2009年以短片《雨過天晴》開啟演員之路,演出作品包括電視劇《瘋狂馬克思》、《刺蝟男孩》、《人生清理員》;電影《老師你會不會回來》、《大佛普拉斯》。
◎鄭哥
北越難民,明叔在難民營認識的另一個酒肉朋友。
孫誠 飾演
配音員。曾為多部知名動畫擔任中文配音,代表作包括《鬼滅之刃 刀匠村篇》玉壺(上弦之伍)、《一拳超人》KING、《魯邦三世PART5》魯邦三世、《JOJO的奇妙冒險》皮耶·波魯納雷夫等。
◎新聞主播
香港新聞播報員,傳遞有關越南難民營暴動事件與禁閉措施的消息。
郭霖 飾演
配音員。代表作品包括動畫《閃電十一人GO》中的白龍、《妖怪手錶》的威斯帕,以及《音速小子》系列的索尼克,同時也是《聲臨其境》的聲音導演。
出品/DQ地球圖輯隊
主 編 陳愷昀
專案經理 侯雅齡
內容編輯 許家銘
採訪編輯 李芸
主創團隊/陳愷昀、發條鼻子、王廣耘
編劇統籌/發條鼻子
劇本審定/黃雋慧
聲音統籌/王廣耘
聲音導演/郭霖
錄音師/李昀達(九音樂GoMusic!)
聲音設計/阿噗(九音樂GoMusic!)
混音師/iPooh Lee(九音樂GoMusic!)
插畫、設計師/Mo Pan
1975年4月,北越軍隊開始朝南越政權中心「西貢」步步相逼,迅速猛烈地持續推進,最終包圍首都;美國就此宣布結束長達20年的越南戰爭,並展開大規模撤軍與撤僑行動。同年4月30日,北越軍所屬的越南共和國成功佔領西貢,標誌著「越南統一」的里程碑,並在接下來的時日裡逐步掌控南越各地區;隔年,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將西貢更名為現今的「胡志明市」。不過,多年的內部戰爭、分歧的生活樣態、相異的意識形態,也讓4月30日這一天,在部分越南人心中、在不同的冷戰陣營國的眼中,有著完全相反的情緒——北越人稱之為「解放日」、「勝利日」;原先隸屬於越南民主共和國的南越人則將其視為「淪陷日」或「國殤日」。
1970至1980年代,南北越戰爭期間與統一過後,有許多越南民眾選擇從海路離開國家,投奔更適宜生存與居住的環境。他們當中有想逃離戰亂的南越居民,有統一後受到政治壓迫的越南華僑,也有在國內高壓政策與國際經濟制裁影響下,無奈出走的北越人。約自1978年開始,越南政府對柬埔寨與中國兩方的戰事再起,「越南船民」的人數也隨之攀升,他們朝東南亞各國前進,往印尼、泰國、新加坡、菲律賓、台灣而去。受戰爭影響,逃向中國若被捕獲,可能處以叛國罪;搭乘慢船沿海岸航行可達,且隸屬於第三方國家的香港與澳門便成為重要目標。由於人數眾多,大量船民在海上四處漂蕩、無人接管的狀況日趨嚴重,引起國際關注與討論;1979年英屬香港政府成為「第一收容港」——做為暫時收留船民的首要收容站,藉此轉往其他國家,如美國、加拿大、德國、義大利、瑞典,或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等。本篇故事即以此背景為主要設定。
成為難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?本集顧問黃雋慧女士在其著作《不漏洞拉:越南船民的故事》中,訪談了許多自越南遷移至世界各處的人們在那段期間裡的成長紀錄——也成為劇中幾位主要角色的發想來源。首先,大多數船民搭乘的是不靠馬達機動的慢船,航行時間不定,只能依風向揚帆前行;航程可能長達兩個月以上,必須與他人一同擠在狹小的船身中,也無避風遮雨的船艙可供暫歇。根據訪談轉述,船民沿中國西南沿岸往東北順行,也有暫時靠岸、下船交換物資的需求,此時不僅有被當地漁民驅趕、被水警抓捕的風險,甚至有小孩差點被沿岸村民拐騙綁架的傳聞。身為船上難民,不僅是物理上的「隨波逐流」,也完全印證著「人為刀俎,我為魚肉」那種處處受制且不受重視的困境。
船民在停靠香港後,需要先通過檢疫與登記,才得以入住收容營。雖然香港政府欣然對越南人民伸出援手,但在人潮湧入、管理困難的情況下,相關措施也連年緊縮。以「啟德難民營」為例,這裡曾經是英國皇家空軍基地,在英軍遷移至石崗機場後,自1978年起成為越南難民的主要收容所之一——由於其中一部分仍然留作備用軍機場,據難民回憶「每當有飛機飛過,營內的窗戶和電視都顫動起來」。
這裡的日常約略如此:營內配有三層床架,但空間仍顯不足,需要兩人同擠一層床;之前搭乘的船號,成為你的收信地址,也是一種身份證明——例如,船號是1533,你是下船的第11個人,那麼你的編號就是:「1533/11」。起初,營區門禁還不算太嚴,成年人大多可以外出工作,甚至有自己存錢在外租房的可能性;居民也能以簡便的烹飪設備,自行調煮餐食、聊以慰藉。啟德營隨後也設立「新秀學校」(1983),由聯合國難民署資助、香港基督教難民服務處負責管理,讓旁側專司收留難民孤兒的營舍,和營區中不知未來何去何從的學齡孩童們,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裡,教習英語、粵語、數學等基本內容。不過,想讀書還是必須繳交學費,每月港幣45元,含制服,且水電費用另計。
本篇劇情中出現的「越南統一日」暴動事件,實際上就發生在1982年的啟德營。其實營內本就龍蛇雜處:有安分守己、默默等待轉往他國的難民,自然也會有四處挑釁、威壓他人的滋事份子,其中包括以非法手段謀取利益的不肖之徒。根據當時居民回憶,南越、北越之間的問題,在雙邊人民混合居住的營舍裡,本就是個「不定時炸彈」;在營區內就地取材以自製武器防身自保也十分常見。發生在4月30日當天的暴動,從白日就暗潮洶湧——北越人誇張慶祝戰勝,南越人也按耐不住情緒;到了晚間,衝突更形升級,一間營舍遭人縱火、兩群人馬在各處暴力互毆,逼得管理難民營的香港懲教署不得不出手。
當天夜裡,為了搜查營區內的私藏武器,所有居民都從房舍中被驅趕出來;從那天起,香港政府也決定限縮難民的活動,實施禁閉政策:首先,將營區內的南越人與北越人隔離,移動到另一間收容營;其次,也不得在營中擅自煮食烹調,或使用各種可能用來當作武器的料理刀具;當年七月以後入住的難民,甚至也無法自由外出、找工作——希望能藉此減低越南人進入香港的意願。不過,收容營的暴力衝突也不決只這一樁,其他如白石羈留中心、石崗羈留中心都有更為嚴重的案例。
1988年8月,香港政府強力推行「甄別政策」也就是「不漏洞拉」這四字的來源——這句話其實是用粵語書寫的越南語,原意是「從今以後」,出自於香港在1988至1997年間,在廣播電台大力推送的一段越南文宣言。簡短的宣言公告了重大訊息:「從今以後,因為經濟因素踏入香港的越南人民」不再被視為難民,等同於「非法入境」,也就是偷渡者,他們「不能移居第三國」,將遭到「監禁並等待遣送回國」。1997年主權移交後,香港做為「第一收容港」的任務也終吿結束——但越南人在香港住居的短暫時光、兩地民眾在此期間往來交織的歷史,卻也成了散居世界各地的越南與香港移民之間,難以割捨的共同記憶。
留言/評論